
2007年11月28日星期三
V煞:史詩式的革命
V煞:8.5 / 10
今天下午看了V for Vendetta。事前不曉得這套戲的幕後有Matrix系列華氏兄弟的參與,但看完之後的確隱隱覺得有點相似之處。
故事情節本身雖然稍嫌假,但配合著整個電影的氣氛和V的浪漫,整個電影的設定做得十分好。從一開始出場的鋼刀和爆炸場面,V的家和最後的全民上街,感覺都好像一齣史詩式的浪漫故事。當然,如果故事設定在1940年的納粹德國會有更大的感覺。
這套戲最成功的地方在於沒有悶場,每隔十分鐘左右一定有一重要事情發生。故事中的政府、警察、V和Evey四方面互相牽引,精彩故事源源不絕。其中Evey在Gordon家中作客時播出的幽默劇雖然略嫌老舊,但趣味性十足。Evey在監獄時穿插的故事也很有故事性。最後的秘密警察、警察和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場面也十分震撼。支線劇情的分量亦恰到好處。
電影中嘗試用不少筆墨來描寫Evey與V之間的關係。Evey從一開始被V救了開始對V產生好感,然後在BTV總部救了V,到被V幽禁起來。當中不難解釋V為甚麼對Evey有好感 (Natalie Portman這麼漂亮......),但Evey的心路歷情卻沒有很好的解釋。很多時候都是Evey由睡房出來後第二天就說甚麼都明白了。還有的是Evey好像由始至終都沒有對V的背景有清楚的瞭解,她為甚麼會成為V的終實支持者呢?這段關係在戲中好像沒有太好的交代。但是幾次V和Evey的離合配合起柴可夫斯基舞曲仿佛將他們兩人拉近了。最後一段V說:「沒有了這場舞,待會兒的革命就會變得沒有意義了。」但無論怎樣Evey最後都成為了V最忠實的支持者。最後當警探Finch問Evey究竟V是誰時,又來了一個傳奇式的答案:「V是我爸,我媽,我的弟弟,你,我和全人類。」配合煙花,好不燦爛。
V究竟是誰呢?戲中並沒有交代清楚,但根據戲中的暗示,V是一種意識形態。意識形態不會死,會一路活着。最初Evey問V他覺得炸了一兩座建築物和殺一兩個人時,對整個政局會不會真的有影響。V回答說國會大廈就像一個象徵,只要象徵倒下了,它代表的意念倒下了,它的主宰也會隨之倒下。因此V不是一個人,任何人戴上了面具就是V。最後的骨牌和人民的聚集體現了V的精神。可惜電影在對於這種意識形態並沒有太大的着墨。戲中雖然有提到個別人物受到極權政府的迫害和個別的事件,還有在幽默劇中市民大眾的反應,但一般人應該對於這個政府還是感到滿意的。那個倫敦之聲和首相的浮誇演講應該對英國市民有了很深的影響的 (就像1960年代的毛主席吧) 。是甚麼事情讓所有人同時上街呢?最終一戰感染力稍為不足,但作為一史詩神話來看則尚可。
有其他影評說因為這些人還能意識到政府的極權而不算最可憐,最可憐的是所有人失去了反抗的心理,十分滿意於現行狀況的人。可是現時香港可嘗又不是如此呢?中國人向來都是冇飯開才會關注其他事情的。當你看到明報近來的評論和某港區立法會補選候選人高舉飯碗 (對,是一個空的,沒有內容的飯碗) 時,你就會明白甚麼叫美麗新世界。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