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廣播的製式由製式落實,試播以至到啟播以來,公眾所得到的訊息還是十分混亂。可能由於急奏章拍版使用清華制式DMB-T/H,一切來得十分緊急,加上亞洲電視固執死跟大陸,很多格式都未能落實。所以,即使像我一樣經常留意數碼產品新聞的人都不能輕易得知數碼廣播的格式。
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及亞視的電視節目以標清質素廣播,而且解像度就是720*576p,即與類比的PAL一樣行4:3影像比例。如果是這樣的話,買一個16:9電視豈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可是,當數碼廣播開始之後,我發覺無論無綫與亞視都有16:9比例的節目。我開始覺得比迷惑了。究竟是720*576或是一個長度比720更大的解像度呢?因為576p理論上不可以將16:9畫面填充盡而沒有變形的。
終於在今天我了解了事情的始末。原來兩個電視台的確是使用720*576p來作標清廣播,亦同時使用16:9的畫面比例。兩者並沒有衝突。因為用作16:9廣播的576p訊號採用更闊的像素長闊比 (Pixel Aspect Ratio, PAR)。在一般人印象之中,一個像素是一個正方形,其長度等於其闊度。例如在17吋電腦螢幕中,解像度是1280*1024,其尺吋必定是5:4,因為電腦螢幕的PAR是1:1。可是,在攝制或處理這些16:9 576p影像時,這些影像的PAR不是1:1的。為了在576p的解像度實現16:9的影像,每個像素的PAR都是大過1的,即是一個長方形的像素。用簡單的數學,要將720像素擴展成16:9所需的1024像素,闊度理論上要增加42.22%。換句話說,在這些16:9 576p上,這些長方形的像素的PAR會是1.42:1。實際上,在16:9 576p的PAR是1.4587:1,與簡單計算符合。
不要以為PAR是新事物。我現在想想才記起。在16:9等離子電視機中,很多時都是使用800*600這4:3的解像度。在Sony的HDV 16:9制式中,1440*1080都不是16:9解像度,卻用了比較闊的PAR達至16:9畫面。
那一般的LCD電視的PAR都是1:1的,如何能夠播放這些PAR達1.46:1的影像呢?為何不會變窄呢?因為一般播放器或機頂盒懂得解讀當中的PAR,用適當的取樣 (Sampling) 來填充中間的位置。所以,在電視看到的影像是不會變影的。一但放在電腦上看,以逐個像素擷取摸式截取畫面時,畫面看起來便會變窄了。因為PAR由1.46:1變回電腦的1:1。
另一個問題,由於這些16:9 576p的畫面之中,一粒像素所代表的範圍更大,闊度更長,就水平方位而言,影像的解像力或清淅度便會下降了。因為這就等於用同樣的像素記錄更多畫面,畫面質素自然會下降。那數碼16:9的畫面會否比類比時代的PAL 4:3畫面還要差呢?理論上是會的,但數碼廣播的優點能否蓋過這質素下降的缺點呢?這還有待觀察。
參考資料:
http://www.artbeats.com/pub/articles/aspect_ratio_1.pdf
Pixel Aspect Ratio - Wikipedi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