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奧運,中國首次奪得金牌榜的首位,取得51個金牌,傲視全球。然而,就這樣就認為中國是「體育強國」,實在十分不當。
中國和美國拿金牌的方法不同。在西方社會,體育運動是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一,運動員是自自然然因為愛上該項運動而不斷練習的。所以,西方國家的金牌是代表國民由下而上的運動文化。而且,運動員對奪獎的榮耀和慾望是由個人和國家平分的。奪取金牌成功固然為國家增光,也是自己的個人成就。
跟西方社會不同,東方人由始至終也未曾將運動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中國之所以有這麼多金牌,最初是因為希望能夠藉著在奧運的優異表現來提昇國際形象。故此,中國的體育發展是由上而下的,由國家推動的。國家為了達到目的,用了一切手段挑選出合適的小孩子由小開始接受艱苦培訓,將國家榮辱寄托在他們身上。故此,我們發現中國的運動員較少自我,強調的是為國家增光,讓全世界知道中國人不是東亞病夫。所以,雖然中國貴為拿到51個金牌的「體育強國」,中國的運動員在其他的個人大獎賽卻沒有這麼大的份量。
用這樣的方法去推動運動雖然有其壞處,但卻是可取的。這樣的訓練手段雖然導致一些不人道問題的出現 (例如大量未能入選國家隊的溫動員的生活潦倒、嚴格以國家為先的訓練剝奪了運動員的個人生活和家庭關係),但的而且確對國家有更大的好處。在奧運拿到好成績確實能提昇中國在全世界的形象,而一些成功的運動員也能通過奪獎去改善生活。
最重要的是,他們是被「拔尖」的一群。除了他們本身會因為奪獎而改善生活之外,會有更多國人因而受惠。例如劉翔4年前拿得跳遠金牌,事後不止他一個人受惠,受惠的還有因為廣告商力大投資而得以謀生的一大班人。而且,因為他的關係,相信亦有不少人更加愛上田徑運動,達至由一個尖尖帶起整體水平上升的效應。又例如中國的乒乓波如此厲害,吸引得日本首席女球手福原受也要到中國打球;如果中國的乒乓球可以像英超般成功,吸引大量海外優秀選手來打球,能賺取的外匯必然也會更可觀。這種「先拔尖,後補底」的推廣運動方法過程雖然痛苦,效率可能比自自然然發展體育來得高。
所以我覺得,雖然現時中國體育發展不全面,也不是由下而上,但也未致於不可取。重點的是要如何利用這個優勢去全中國的體育風氣帶起來,令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強國;否則,國家便對不起千千萬萬因為這個培訓機制而受害的運動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