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階級的權力來源

一、來自神權和世襲

在中世紀的封建歐洲,人民的階級差別十分明顯。國民基本分為農奴、商人、教會人士和貴族 (詳細情況請看歷史書)。這種階級差別的來由是十分原始的:一些跟皇帝有關的人自自然然是貴族、侍奉神的祭司等自自然然是高高在上的神職人員。沒有人會問自己有沒有可能跨越階級,亦沒有人問為甚麼雖然是農奴,在社會所能享受的跟貴族會差這麼遠。

因為這就是命運,是上帝安排的。貴族如是說,教皇如是說,全歐洲人也就如是說。

二、啟蒙的時代──打破階級界限

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情況開始改變。人民開始挑戰君權神授論,開始質疑自己為何只值這麼多。各地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開始轉變。

中世紀的農民和商人經過歷代不斷地被剝削,終於有了點錢,組成了中產階級。他們在社會的地位亦隨着所擁有的金錢增加而不斷提升。他們建立了社會的新秩序。在英國,英國君主的權力被控制;在美國,一班追求自由的人成立了共和政體。他們都企圖取回自己應該屬於自己的一部份。

另一個叫人振奮的新事物就是資本主義。它打破了政治和社會上固有的權力來源,是一種改為採用追求金錢來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制度。因為所有人都是自由的,多勞多得的,所以當所有人都希望擁有更多時,所有人以及社會就會同時獲益了。

三、階級重回:來自金錢和聰明

每當一個制度逐漸成熟的時候,因為懂得利用它的人多了,他們便會為人利用。因為資本主義講的是資本,最懂利用資本主義的人就是資本家,即是老闆,而最不懂得這個制度的人就是一般大眾。

經過了200年左右的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了社會上的主流,發展亦已完全成熟。我們開始見到一些老闆在不斷利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的規制變成自己的工具、來製造價值觀和擴大自己的財富;相反,不懂這個制度或沒有條件利用這制度的人就不能成為這制度的得益者 (雖然是參與者),多勞卻不會多得。

資本主義的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元素是自由市場。在經濟學101中我們學過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之中,因為每個人都有最充足的資訊,供和求兩方面都是處於平等的地位之中的。但是實情是自由市場的供給方 (資本家) 往往是資本市場上最聰明的少數,他們更可以運用金錢和資訊以外的力量 (例如律師、會計師、輿論和與政府的關係) 令市場的天秤向他們的方向傾斜。一般人本身已經較蠢(他們如果是聰明的一群,應該可以趁這個制度還未成熟之前成為富人),不能有效利用市場之餘又越相信自由市場,就很容易地墮進多勞多得這個美麗的誤會之中。

正所謂開源節流,要擴大自己的財富,資本家除了想辦法製造財富外 (對整個社會好的事),另一方向就是減少支出(視乎減少甚麼)。他們當然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優勢在自由市場上鞏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製造一些壁壘令資本比自己少的人更難逾越這個資產的洪溝,甚至想辦法將其他人的資產減低。所以,越自由又成熟的市場應該會產生越大的貧富差距。

通過這種資本主義的規則,一些有金錢資本的人便能夠制造出久違了二百年的社會階級。兩種階級的分別主要在於前者是世襲制的,而後者是有辦法去破解的。如果你懂得操控自由市場的法則,參透它的法制 (而不是去相信它是公平而且高度自由),便可以利用這法則為自己增值。另一個方法則是利用資本市場,例如股票市場為自己增加資本,用另一個方法為自己增值。

奈何,大部份人都不夠聰明 (包括小弟),只能淪為任由聰明人去魚肉的小羔羊,繼續成為社會的低下層。

四、後記
  • 我只集中在理論的方面,因為沒有時間加入實際例子了。
  • 文章的邏輯很錯亂,因為我其實沒有讀過有關的書籍。我只是憑空想象整理出來的。
  • 我寫這篇文的動機並不是因為社會的事件,而是因為一個還未被證實的傳言。
  • 雖然我未完成記下我所想的全部內容,但是我相信䫶似的文章很容易找到。
  • 我還是支持資本主義的,別說我是左派人士!只不過是關於社會上財富的分配方式有點微言:應該是依正比例線性分配還是依指數關係分配呢?
  • 我很羨慕那些聰明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