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談天。他是我一位會計系的男同學,性格溫文爾雅,稍為可惜的是還沒有女朋友(說得太多了)。言談間又談到了目前在四大會計師樓中打工被老闆剝削的問題。他又再次抱怨自己人工低,又打趣說我人工比他高。但當我問他:
「那你會否考慮政府工?」
「當然不會了。」
「為甚麼?嫌它沒有晉升前途嗎?」
「政府工就是不好,我不喜歡做。」
「是工作性質問題嗎?但聽聞你也不願做工時太長和太過辛苦的工作,對金融業你也並不熱衷。」
「我就是喜歡私人公司,私人公司好像比較好。這也沒有特別原因吧。」
頭1%的人
香港經過60年代至1997年的繁榮期後,社會發展已經完全成熟了。從前那些「肯捱肯搏總有出頭天」的「獅子山下」精神早已經灰飛煙滅了,換來的卻是生於60年代至80年代初的人控制著社會各樣遊戲規則的社會。所以,父母們的經驗早已不可信。我老豆一早已告訴我:「我那時買樓很容易的,因為通漲高,買樓後數年的供樓負擔已經很輕。現在的後生真難做!」這些道理不用看呂大樂教授的書也能輕易分析出來。
在我看來,只有社會頭1%的人,即約70,000人能夠在商業世界中不獲父蔭而又能成功的。他們必須要又聰明又勤力和有超級好運。因為一來有利益集團保障着自己的利益,二來亦有他們的後代霸佔著超過一半的後上位置。想要成功?真的要問一問黃大仙了。當然,運氣好的前提是你必須極聰明和勤力。
商業教育
近期令我覺得很反感的一個節目就是約2分鐘一輯的「香港力量」。它又嘗試教育人「只要有恆心,鐵柱磨成針」的道理。有恆心是必須的,但鐵柱就未必可以磨成針。在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城市,教人腳踏實地做事不是開玩笑嗎?李嘉誠賣樓發達還是穿膠花發達?拿那些「成功」例子來說更可笑。欠缺判斷能力的人還真的以為香港遍地都是機會呢!
就是這樣的茅盾:一方面叫年青人腳踏實力苦幹,不要好高鷔遠,一方面鼓吹某某年青人「成功」了,好像處處生機。其實就是利益集團教育年輕人在心存希望之下一世為他們賣命。為甚麼我們的上一代懂反抗 (將社會經濟命脈從英國人手上取回),但我們這一代就這麼聽話呢?
位於社會高層的人卻不斷教我們做事要安份守己。正如年中出爐的4000元實習計劃,不少商家還在呼喻年青人不計較薪金,要懂累積經驗。工時長是正常的,有工做怎樣也比沒工做好,No Pay就No Pay啦,共渡時艱嘛。兩折支薪也真的是偉大發明!可是老闆們,你能給我們甚麼經驗?你們再次宣傳叫人乖乖做廉價勞工嗎?然而,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大氣氛,死捱死抵是正常不過的。他們會告訴你他們以前也曾這樣生活過,但他們不會告訴你們永遠也不能複製他們成功的經驗了。
只要香港一天沒有新的產業,香港廣大的年青人永遠也不能成功。在美國有軟件業和Web 2.0,在香港我們要懂一窩蜂去讀BBA和會計。偏偏這些學科就是教人要做個服從的好孩子,畢業後就幫手養肥現在的大老闆和他們的下一代。我那朋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始終認為私人公司前途無限好,兼夾明天會更好。但當企業盈利屢創新高之時,你的待遇真的會更好嗎?
香港的產業和男性地位
香港雖然男比女少,但不知說港男死蠢還是真的這麼大方,死到臨頭還不自知。和日本一樣,香港男性很快就要沒落了。香港現時以服務業為主,而各項產業無論金融、商業 (尤其是市場學和人力資源管理)、零售、旅遊等等都以女性有先天的優勢。以我較熟悉的會計為例,即使只是一個較為埋頭苦幹的行業,還要求人甚麼Presentation Skill。我不是說會計師不需要表達的技巧,而不應是面試時的主菜吧。這就像小學生要學18般武藝一樣喧賓奪主(顧掂讀書先啦!)。
在中學階段,因為平機會的偉大平反,男生被編入較差的學校,令其發揮較差。大學內,因為重視Presentation Skill,男生又被邊緣化。產業上,因為香港沒有科學R&D,沒有大型工程,電腦產業也不蓬勃,男生發揮較佳的科目只淪為成績較差同學的選擇。故此,成績好的男生去讀不擅長的BBA,成績較差的去讀本應擅長的EEE,結果做成男性勞動力資源完全錯配,形成惡性循環。在職場內,因為女性較多(把持著HR部門),辦公室也變得複雜。女性本身服從性較高,承受能力也較高,商業社會尤其喜愛。也因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覺得女性親和力較高,男性在職場的道路也較為難走。再者,現在女性越來越遲婚,令問題不斷。
雖然我這樣說可能會有女性反對,但對社會整體發展來說,提升男性地位是很有益處的。
你甚麼都不是!
現在說回我的朋友。我的朋友不是頭1%聰明的人 (雖然我不聰明,但我還懂分辦誰聰明誰不聰明),也不是女性,亦沒有父蔭,卻受了 商業世界的教育,便成了現在的樣子。我覺得處身這個社會第四代香港人,最要緊的是去判斷自己是甚麼材料。如果不是頭1%的人,還是不要心存希望在商業社會有甚麼大作為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