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試圖談談網友對Google的指控,以及Google應該要學到甚麼。
Google服務全都會被幹掉
Google近日推出了一個新產品,叫Keep。網友最有興趣的不是它的功能,而是它會否像Google Reader一樣,於幾年後被關閉。Google各種服務都儲存著大量的用戶資料。用家使用它們,不只是買了一件產品這麼簡單,還用了不少心血去適應和使用那些產品。如果Google推出產品只屬玩票性質,用戶為甚麼要將資料寄存在Google?
Google Reader雖然是小眾服務,但好歹都有上百萬的用家,儲存了海量的珍貴資料,是GR用家十分倚賴的產品。但是,由於不能帶來收入,Google就乾脆關掉了它。這根本就是懲罰那些忠實和先行的用家,對他們極度不負責任。這次事件嚴重地影響Google的形象和用戶對Google的信賴。
此外,即使是看似不受牽連的商業用家也會受到這次GR關閉事件影響。Google和其他網絡商(例如Amazon)都在大力推廣雲端服務和Chrome OS。這次事件讓人瞭解到雲端服務可以說停就停的,並不是想像中這麼可靠的。哪怕服務提供者是Google級別的公司。IT高管們還有否信心全面擁抱雲端系統和服務呢?
Google Reader雖然是小眾服務,但好歹都有上百萬的用家,儲存了海量的珍貴資料,是GR用家十分倚賴的產品。但是,由於不能帶來收入,Google就乾脆關掉了它。這根本就是懲罰那些忠實和先行的用家,對他們極度不負責任。這次事件嚴重地影響Google的形象和用戶對Google的信賴。
此外,即使是看似不受牽連的商業用家也會受到這次GR關閉事件影響。Google和其他網絡商(例如Amazon)都在大力推廣雲端服務和Chrome OS。這次事件讓人瞭解到雲端服務可以說停就停的,並不是想像中這麼可靠的。哪怕服務提供者是Google級別的公司。IT高管們還有否信心全面擁抱雲端系統和服務呢?
Google對用家不負責任
在Google層面看來,GR是Google成立初期的產品。當時的Google除了搜尋之外幾乎沒有甚麼明確的目標,它是近乎隨意地推出很多貼上beta標纖的產品。Google Docs和GMail也Beta了好幾年。Google Reader也是這類型產品,不算是Google的核心服務,並不受到重視。但是,因為它可靠、功能齊全和開放,近乎壟斷了RSS Reader服務。
其他可離線運作的大型軟件,一般都會提供長達數年的售後服務,而且即使公司本身不再支援,軟件還是可以繼續使用下去。雲端軟件則不同,Google只要決定關閉GR,用戶就用不到了。
Google在明知道用家沒有合適替代品(因為已壟斷),亦知道有不少用家十分依賴GR,在只提供3個多月的通知期的情況下將GR關閉(關閉了便不能用),對用家是極其不負責任。它擁有極強的現金流,數不盡的伺服器,但是連維持GR這樣規模不大的服務也不肯,實在很難說得過去。公司大,受用戶信任,便應該承擔更多責任。
Google以這些免費服務作招徠,吸引網民使用他的服務。因此,Google的著眼點在於使用者對Google整體的廣告貢獻,多於個別產品本身對用戶的吸引力。情況就像免費報紙一樣,當文章的質素不是報館辦報的主要目的時,對追求高質素文章的人便不利了。
其他可離線運作的大型軟件,一般都會提供長達數年的售後服務,而且即使公司本身不再支援,軟件還是可以繼續使用下去。雲端軟件則不同,Google只要決定關閉GR,用戶就用不到了。
Google在明知道用家沒有合適替代品(因為已壟斷),亦知道有不少用家十分依賴GR,在只提供3個多月的通知期的情況下將GR關閉(關閉了便不能用),對用家是極其不負責任。它擁有極強的現金流,數不盡的伺服器,但是連維持GR這樣規模不大的服務也不肯,實在很難說得過去。公司大,受用戶信任,便應該承擔更多責任。
Google以這些免費服務作招徠,吸引網民使用他的服務。因此,Google的著眼點在於使用者對Google整體的廣告貢獻,多於個別產品本身對用戶的吸引力。情況就像免費報紙一樣,當文章的質素不是報館辦報的主要目的時,對追求高質素文章的人便不利了。
Don't be Evil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說Google已經放棄了Don't be Evil的營運理念。今次Google置用戶於不顧,也惹了不少人諷刺Google在作惡。
說Google作惡我是不認同的。Google說的是Don't be Evil,不是Don't Make Profit。不作惡的意思是指不用為了利潤最大化而掏空用戶,應該為用戶提供最好的服務,貢獻社會,長遠對公司會更好。當時的意思只是不會為了賣廣告而將一些廣告連結偽裝成搜尋結果,以及不會出賣用戶私隱等,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用戶的信賴。因為這句motto太過理想化和太過搶耳,大多人都想入非非,漸漸變成「Google是天使」,「Google不求利潤」等等謬誤。現實點看,其實Google一直以來都秉乘了不作惡這個理念,至今仍然未變。我們需要分清楚不作惡不等於不去打擊對手和不去改善營運效率。如果Google這叫作惡,那很多公司都十惡不赦了。
當iPhone的毛利高達44%時,大部份人只會覺得Apple經營有道,心甘情願負出高昂價錢,繼而嘲笑Android手機毛利低,Google賺不到錢。但當Google關掉不但沒有利潤,還多年以來為用戶和其他Developer帶來不少資訊和金錢,無功也有勞的GR時,大家又說Google作惡了。這其實是很有趣的,可能錯就錯在這句motto太搶耳了。
是為了推谷Google+
Google於兩年前推出了自家的社交網絡重頭戲G+,至今雖未至於是鬼城,但充其量只屬半紅不黑。有說Google為了令更多用戶轉用G+,唯有關掉Reader。這個論點還有GR的前產品經理(PM)在Quora上的「官方」回答支持。
關於這點,我也是不同意的。首先,很多人引用的那位GR前PM本人都只是在推測,他已在2011年離開了Google。另外,是其他人曲解了他的意思。他只是說GR在Google內部一直不被重視,一早已預見GR會被終止。這與Google早前大肆推出Beta版服務的往績吻合,Google Fans一定知道Google曾經推出很多產品然後置諸不理(雖然關閉是近年才有的事)。而Reader正是其中之一,只不過較多人使用而已。到近年Google著力精簡和集中服務,才不斷裁減產品線。加上推出Google+會抽調Reader的人才,Google才有需要停止GR。所以,Reader關閉是因為精減產品和資源調配,與Google+並沒有直接關係。可能Android Team亦抽調了一些GR原來的人手資源也未定呢。那些為了Reader而杯葛Google+的人抓不著問題重心。
此外,Google到現在還未為Google Reader關閉而提出官方的解決方案。如果Google決心要將Reader的人流引到至G+,它一定會在G+推出一些新功能協助GR用戶轉用。不過,到現時為止Google都沒有這些行動。由此可推敲關閉GR和推廣G+並沒有直接聯繫。
Google變老,不再創新
又有人說Google已經變老,舊的創新功能不再,一個一個裁減。其他創新也是抄別的公司,或者是從收購而獲得的。
這個批評不直接與Google Reader有關,但討論度也頗高。這點我也是不同意的。Google以往的公司文化太過鬆散。它隨意推出不同產品,功能很好的,但它不理會用UX,不同產品之間的風格也不統一不支援,對於一般用戶是一幅高牆。因此,用Google產品的都是有能力駕馭科技的人,他們願意花時間鑽研,着重產品功能但對UX不太介意。隨着時代變遷,現在科技界都談平台化和要改善使用體驗,功能反而變得次要。Google以往的產品根本達不到這些要求。所以現在Google要整合資源,刪減一些少用的產品,集中應付更優秀的產品,改善使用者體驗,並加強產品之間的連接。正正是因為Google意識到這個問題,要跟上時代步伐,才會出現要裁減產品線的結果。現在不少人卻因為裁減產品線而認為Google老了,實在有點本末倒置。試想想Google有何其多產品,僱用的人數又不比別的公司多,是很有需要整合資源的。舊的不去,新的怎樣來呢?
Google創新的地方其實是源源不絕的。Android、Map (街景)、Chrome、Glass、Google+,每一個產品都體現Google的創新。有些人說很多Google產品都是買回來的。不過通過收購而成長是矽谷的慣常現象,現產品加入Google之後也變得翻天覆地。 為何有些人的雙眼只看到Google守業的一面,看不到創新的一面呢?如果沒有強大本業作後盾支持,創新怎能成功和持續呢?
至於說Google比以前封閉,我是認同的。不過這也是現今IT行業平台化和講求UX大趨勢下的結果。「生態系統」是現時炙手可熱的詞𢑥,科技博客開口閉口便要談一談生態系統。Ecosystem講求的是圍繞某一系統的發展,這本質上是與該ecosystem以外的系統割裂的。以前根本沒有生態這個概念。現在重視Ecosystem了,Google變得封閉是「跟上潮流」的。當然,我不希望,也不願意見到這個情況,但這個大潮流很難逆轉,而且正正是由「最創新」的蘋果帶起的。另外,要控制使用者體驗,變得封閉也是很自然的。作為早期的Google用家,我希望Google盡量保持開放,例如早期Google Reader將分享目標刪除剩G+就是極不健康的表現。
Google能學到甚麼?
最緊要的,當然是學會對用戶更加負責任。雖然Google服務用者並不是名義上的顧客,但Google的商業模型需要她與用戶保持長期的信任關係。關係一但變弱,便很難挽回。Google Reader事件已經令不少人對Google失去信心。Google對待不同產品應該更認真,應當作真正經營一項賺錢的項目來做。她亦需要仔細聆使用者的需求,特別是資深用家的意見。關閉產品時更必須額外小心,盡量將產品開源或出售,及提供一段長時期的支援服務和真正的替代方案。
另外,Google應該更廣泛地利用風投。Google已經過了可以隨意發布和終止Beta產品的階段了。有人會質疑Google這樣做會損害創新精神。解決辦法是積極利用Google Venture投資Google有興趣發展的項目,如果後來發現大有可為,才收購並合併到Google。Google甚至可成立類似Google X的子公司,不採用Google的品牌推出那些Beta產品。這樣做首先能令那些小公司更具創業精神,較少受大公司文化影響,也能減少Google Reader被關的效應。萬一那些公司關閉了,也不會與Google有太大關係。
最後就是少數用戶的影響力可以很大。Google Reader沒錯是少數人用的玩意,但用的都是具影響力的用家,他們能影響大多數人的意見。一兩篇網誌說Google老了,Google在其他人眼中便變得老了。相信今次Google實在是大大低估了Google Reader被關閉的反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