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9日星期二

混水摸魚

這個題目其實想寫了很久,但是因為功課太忙的緣故,這陣子都應該不能經常更新了。可是,只要這個現象一天未有被解決,我這篇文章也算合時宜。

我想說的是近來被鬧得熱哄哄的通漲問題。通漲本來應該是一個好現象。在一般情況下,一個經濟體系出現通漲代表着這個經濟體系有經濟增長。試想想,香港在沙士時期,物價低迷,可又有誰希望看見這種情況呢?可是,近這九個月左右在香港的通漲實在太嚴重了。不要相信政府公佈的3個巴仙。憑你的直覺,你的支出數字,你會發現一般支出上升了超過10%。

通漲不是壞事是建基於一個事實上:薪金上升比通漲快。90年代初,香港通漲固然快,但人工上升更快,薪金每年向上提升雙位數,又何懼通漲呢?但是,現在人工每年只停留不動或只加薪2-3%,香港大部份人已經進入滯漲時代。

這種十分過份的通漲現象主要發生在具增值行業上。例如衣和食。你會發現一件衫只要加一些很無必要的設計後他的價錢就可以賣超過一倍價錢。一間平平無奇的食店加入一些新潮元素之後就有能夠將價錢提升一倍不止。

由於香港社會比十年前更成熟,商人們更懂利用各種藉口來合理化他們無止境瘋狂加價的理由。其中一個是原材料成本上漲。可以原材料一般只佔一件貨品的成本極為少的部份。對於一個面包,一碗拉麵或一件衫,即使原材料加價10倍,生產成本也不會上升1成。另一個藉口就是商人會說現時百業興旺,經濟繁榮,人們願意多花一點。但是在人工沒加的情況下,有誰願意花多一點呢?這根本就是商人強佔輿論和宣傳渠道的煙霧。他們也善於改頭換面,將一些原本沒有分別的的東西加點點綴就把他當貴價貨銷售。

這是這樣,社會大眾的財富就被少數有錢人搾乾。地主和大老闆肆意加價,並配合市場策略營做一個適合加價的大氣候。你可以見倒領匯股價一邊升,商戶般更替頻率也一邊升。這並不是單純由美國狂印銀紙或油價而做成的,而是公司要做靚財務報告所做成的。

原本沒有市場的話,這種策略是走不通的。可是,我說過,通過媒體的宣傳,人們有意無意已經接受了,儘管銀包接受不了。「咦?呢個餐又加左10蚊喎。」「係喎,不過冇計啦,經濟好係會加價啦。可能quaility好咗呢~」

最有趣就是無線之流經常做一些特輯說教人「如何對抗通漲」,但方法之可笑就像教人如何送錢給商人用或如何卑躬屈膝。他們應該教導市民整個社會大勢而不是趁這個潮流抽水。

作為政府也只懂粉飾太平,似乎做了商人的幫兇。政府叫人多生幾個,可是成本這樣高,叫人如何生?以前我也不支持最低工資的,但是我發現在香港靠市場調節是行不通的,工人是沒有絲毫議價能力的。這是整個社會缺乏教育所做成的結果。無奈地,主宰教育社會能力的電視電台只會教人如何花費,如何享受,培養人的虛榮心。這時又不見明光社站出來。

就這樣,香港就發生了不少人比沙士時還要貧窮的情況。雖然錢的數目多了,可使用的卻少了。這時讓我想起了富爸爸,他的說話很有道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