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會考中文卷出到沒有東西出,就那潮語也用來潮一潮它。社會上都是一片嘩然,認為考試局間接推廣潮語的使用,破壞傳統中文。
之不過呢,我認為考評局錯不在出錯題,而是在解錯潮語。「人氣勁熱蒲點」這個表達方式一點都不潮。「見鬼勿O嘴,潛水怕屈機」更是荒天下之大謬。相信熟悉潮語的人士都不明白此話何解。
老實說,文字每天每地也在變化之中,當一種語文能夠精要地表達所需要表達的資料,而又可以使接收訊息的人明白時就是好的語文。當那些教育家視潮語為破壞語文的洪水猛獸時,為甚麼不考慮一下語文的進展過程呢?
我同意一種語文需要有其規範,學生應該視標準中文為正式中文,但日常用語文跟規範語文可以同時存在,日常語言可以作豐富一種語文的生命的意義來存在的。兩者並行不悖。作為一種公用語,有正式的語法和言詞能夠方便人去準確傳遞資料,但當脫離公式化社會後,潮語可以賦予該語文更活潑的生命力,表達更到位的的意思。
情形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他的名字,但絕大部份人都有花名,正式名在正式場合時使用,而花名不但不會破壞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命名文化,更加促進了人際關係。簡體字在香港使用也是一例。它雖然不是標準字體,但是它在民間的使用卻方使了某些人。既然簡體字也可以在試卷中使用,為何討論一下潮語不能呢?是不是簡體字更財雄勢大呢?
此外,潮語其實真的是沒有文化的東西嗎?其實很多潮語都有其根源。蒲點可能是新詞,但蒲頭一定不是新,因為我嫲嫲也懂。蒲字原為浮字,只不過變為破音,連意思也一樣。而其他「潮語」也一樣可以找其根源的。這種舊詞新用,不正正就是廣東話的活力之一嘛?
現在用「達人」這些詞就說我們錯用日本字。但是這些意思根本就是日本人從中國古籍中源用自今的,何日之有?日常生活中的「電話」、「共產黨」、「俱樂部」等詞也是100年前的從日本輸入的潮語,現今成了中文的「規範語」。
另外,中國內地的標準用語跟港台用的向來也不同,所謂標準又怎樣定呢?有沒有一個綱領、兩個主張和三個方向呢?(簡稱一二三計劃) 要不要在每篇演講前都要說「尊敬的...,尊敬的...................我今天能在這裡演講實在感動無比的激動和最高的光榮!」才叫規範了呢?
語文是隨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只要當中的宗旨沒有被破壞,學生能夠學習傳統的標準用語時,我們實在不用對潮語大驚少怪的。我們應該慶幸廣東話是一種可以高度變化的語文,能和高度規範的國語相映成趣。試題上適當的討論也是社會現象的討論之一,沒有大問題吧。
要留意的是我們不能被所謂潮語破壞了原來中文的結構,就像日文中大量照搬外來語的後遺症一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