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的地震是中國近年來的大悲劇之一,死亡人數最終可能高達5萬人。每個香港人都深感難過。
作為情感稍為不豐富的人,我想對地震的災情有更加資料性和全面性的認知,但是到目前為止,幾家主要新聞台對於地震新聞的報導都流於表面,甚至有點像帶有劇集色彩般的新聞專輯雜誌。
新聞,尤其是電視新聞,由於只有大概半個小時,那些小故事式的新聞最好不要花時間報導吧。我想找一幅有系統的地震統計圖,卻只有無綫那些主播左一圈右一圈的圖。救災用除了錢之外最需要做些甚麼又不知道,可能爆發的疫症沒有提及,鄰近岷江附近的水庫怎麼樣又不知道。如果不是看看其他新聞,我幾乎不知道岷江相關的水壩如果破裂的話可能會淹沒成都。電視一味說捐錢,但捐給誰最好呢?老實說中央大把錢,捐給中央用途根本不大,反而要捐給一些一直在山區有做建設的慈善團體。但電視新聞甚麼其他節目都沒有提及,只顧不段煽情,叫人盲目捐錢。
香港人可能是擁有豐富感情的動物,對於被壓在瓦礫下面的民眾總是百看不厭。每天的新聞總是不厭其煩地播最少3-4個case。記者看到有人被磚頭壓着便問人辛不辛苦,口不口渴。我明白這是記者增加生還者的求生意志的手法,但每天都問人對於我們了解災情有何幫助呢?不過電視台記者都專愛訪問一些很無聊的問題,略顯不夠專業、不夠新聞觸覺。不過也可能是編輯的責任,也可能是市民真的喜歡看。
人家溫總理到前線的主要目的是以一個精神領䄂的身份去鼓勵民眾和監督當地的官員。這個任務是十分有意義的,一方面能夠確保民眾士氣高漲和官員不怠慢,亦可表明中央的重視程度。但是,他講話的內容根本無關重要。偏偏香港的電視卻用全格回放溫總講的說話,視之為金科玉律之一。連大陸用語「搶險」(是甚麼解釋?)也照搬無誤。
電視記者真的特別喜歡追踪各個主席。胡錦濤主席個人風格較為務實,與溫總的作風稍為不同,在鏡頭下說話機會較少。所以胡總一開始只接受了鳳凰衛視為香港的代表。
但是無綫電視記者可能因為無法交差,又或者覺得鳳凰衛視不能代表香港,在胡總離開時格硬訪問胡總。他的護衛一開始都阻擋着無綫電視記者,但胡總可能想對香港人應該俾多些面子,說了一句「讓我跟他說說」,整團人又被迫停下來。胡總又要重覆那些無聊話,可新聞部卻視那為重大成就。無綫偉大地勝利了! (好心就不要阻擋胡總前進吧。)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是次地震事件令我覺得香港的新聞界處理十分不成熟,除隊的記者也像小朋友一樣未見過大場面。明報的社評更加是不堪一提。莫非全香港都對胡總的話有這麼大興趣?報導多一個受傷者的感受比更多背景資料來得更有趣?這些新聞如果放在新聞透視、星期二檔案會是很不錯的,但我不希望六點半新聞會變成這樣。看著這些新聞,除了知道「很悲痛」之外,有何得著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