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7日星期日

不是撐與不撐的問題,是撐甚麼的問題。

一、

高鐵跟政改一樣,相同的局面重覆發生很多次了。政府突然間拋出一個「完備」的方案,然後只用幾個月時間咨詢,到幾個月後便指謫反對者「拖延」。究竟做成這樣局面的人是政府還是「反對者」呢?

如果有人問我「是否支持香港興建高速鐵路」,我會支持的。原因不是因為它高速 (高鐵香港段最高速只有200公里/每小時,平均速度相信不會比的士行120公里快很多),也不是因為它很方便(堔圳的班次應該更多),只是因為他象徵了香港和大陸的連接,對13億中國人來說,香港的大門似乎為他們大開。

然而,政府現階段的方案實在有太多不能回答和解決的問題。西九龍站事必要開11個月台嘛?一地兩檢如何解決?西九龍站現在的選址好嗎?全隧道引致做價這樣高,卻只是為了時速最高每小時200公里又值得嗎?在這些問題上,政府一直表現閃縮,要不是民間團體一一踢爆,我們有機會知嗎?技術上的問題,政府一直都沒有正面回應,表現得就像政改一樣。

傳媒只報導最膚淺的一面,例如高鐵多快多穩定和菜園村多悲情,然而稍為具體的資料我們卻沒有。造價高達六百多億的鐵路,為何我們不能多研究再繼續呢?雖然做價方面我覺得不是太大問題,但連做價不及高鐵一半的沙中綫、觀塘綫延綫、港島北環綫等等,在計劃動工前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不同的走綫方案的宣傳,例如在甚麼地方設站,在不同區議會和地鐵站都有宣傳板,例如西鐵綫現時不設廣東道站,南港島綫不設跑馬地站,利東邨因居民要求增設一站。以上的例子都證明造價不及高鐵一半,影響更多居民的鐵路都有更長更好的咨詢期,政府和地鐵公司都有回應市民訴求。而造價達六百多億的高速鐵路卻甚麼都沒有。在政府數夠票後,便擺出一副大無畏的樣子,表明不會再談,更反指反對者拖延計劃。如果說政府一早就高鐵問題刊了憲,政府的諮詢是否閃閃縮縮呢?財爺的財政預算案也賣電視廣告,為何600多億是誰沒有呢?為何沒有做好咨詢,沒有一早跟其他團體協商呢,是誰在拖延呢?

雖然總體上我支持在市中心興建高鐵,但政府的態度十分令人討厭。支持高鐵的人多數從宏觀方向著眼,而我亦同意高速鐵路的興建不應以香港人的眼光為中心,但畢竟用的是香港人的錢,每人平均出了一萬元,香港人有應有更多話事權,而政府亦不應反指「反高鐵」的人在拖延。

二、

和小弟一樣,很多人其實都不是反對在香港興建高速鐵路,而是反對政府的方案和政府的態度。但是,繼「反對派」之後,政府和香港傳媒給了這些人一些統稱「反高鐵」和「八十後」。

只要將某類人標籤後,便方便將它們說成「搞事份子」。其實在這些「反高鐵」人士裡面,有不少只是反對高鐵計劃內的其中一部份,有的認為高鐵沒有需要,有的認為錦上路設站可能更好;當他們成為「反高鐵」人士後,他們便好像成為反對香港與大陸更緊密連繫、反對香港成為大都市、反對高科技、阻礙經濟更繁榮的人。將不支持政府方案的人便說成反高鐵,這招也的碓很好用。

我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常常發現有「撐高鐵」的人(例如家父) 的理據十分單薄,所知不多之餘,連支持甚麼都不知道,只知道高鐵好 (我都知),而搞了很久也未建設(但這是政府的問題),所以他便支持,就將建築工人支持高鐵一樣可笑。他們只知道有一大堆反高鐵的人,但不知道反高鐵也有很多原因,也不願深究他們反甚麼。

更甚者,他們說那些反高鐵八十後懂甚麼。我又想問他們,你們只看那幾份溫和和免費報紙,你們又知甚麼?他們豈知道網上有很多一般媒介都沒有的資訊?其中一個「撐高鐵」的人受訪問時說「我相信做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但他有沒有考慮「好心做壞事」、「一件事在不同人手上,結果也不同」呢?我又想問他其實知不知道他在撐甚麼呢?

請不要嘗試將600多億的事情太過簡單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