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App Centric vs Web Centric

早幾天,蘋果在WWDC上發表了最新的iOS 6。我無意評論iOS 6那些「新」功能,但卻想談談蘋果和Google在對待網絡和流動裝置本質的分別。


從iOS 6的新地圖看

iOS被人談及得最多的新功能一定是新地圖。除了圖資、3D圖像、界面和沿途導航 (不知怎麼譯 turn by turn navigation) 外,它跟Google地圖的最大分別是iOS限定。它的資訊只能從iPhone和iPad上運行。即使遲些或會推出Mac OSX版本,但也相信會是以程式的形式推出。相反地,Google Map的資料是完全公開的,擁有十分豐富的API,並以網絡為核心。使用Google Map的形式除了手機平台外,也可使用瀏覽器版本。

其實不止地圖。iOS其他程式都一樣。蘋果雖有所謂iCloud,推出了一年左右,但使用者不能直接改動的雲上儲存的資料,只能先透過App讀取,現後在App上修改。iCloud就像iDevice的備份方案。Google沒有統一的Cloud Service,但是iCloud的功能自從Android 1.5起已經有,而且資料是以雲為家,手提設備只是作為網上資料的查閱器,運算在雲端進行。


Web與App的主次之分

驟眼看,兩種使用方法好像沒有分別,只要使用者能讀取資料便可以。

但是,iOS的本質是雲為App服務,在設計之初,蘋果的重點必然是以iDevice為核心作考慮。因此,iOS的雲會忽略Web界面。Apple根本不希望你使用Web版本,因為有Web版本便不能鼓勵消費者購買硬件。此外,它會十分封閉,所有對儲存在雲上的資料只能通過iDevice讀取。第三方的雲端軟件不能繞過iDevice向iCloud讀取資料,只能在使用者開啟了該軟件後,才能利用官方的API作即時更新。當然,跨平台也是不可能的。另外,由於設計理念是以App來讀取,它未必會注重實時更新。因為理念上,雲端如果只被視作備份用途的話,基於成本考慮,同步的機制設計上會少很多接口,使incremental change和推送會做得不足。多人協作也會是軟肋,因為不同人修改的會是不同的文件,而不是單一文件。

Google則不同,它是雲端服務的老大哥,手機只為雲服務,由此至終貫切雲端操作。由於雲才是資料最終的家,它的服務大多擁有Web界面。跨平台也是順理成章的。此外,由於雲伺服器會不停運作,第三方軟件能隨時擷取Google伺服器上的資料,在後台實時更新,確保使用者在啟動程式後,永遠能看到最新的資訊,大幅縮減同步的過程。多人協助更是真正雲端的最大好處。因為協作者能同時處理同一份文件,所以使用者都能看到最新版本的檔案,免去了煩複的同步過程。雲端運算也是重頭戲,務求令手機變作Thin Client。

當然,現階段來看,兩者的分別依然不大。第一,因為雲端服務還未被廣泛應用。不少人仍未有多人同時協作文件的概念。第二,Apple內建的App還未能真正應用雲端,因此我們看不到使用上的實際不同。但是,這種理念上的不同,或會導致日後的發展出現極大的分別。



未來的分別

如果蘋果的營運方針不變,未能及時意識到雲端操作的精粹,兩者之間的分野會越來越大。他們的目光實在短視,只在乎如何完善自身gadget的功能,,完全沒有意識到雲端操作的強大。當然,它只是軟硬件公司,沒有這方面的觸覺是情有可原的。但它卻試圖在這方面挑戰具有領導地位的Google,後果未必如它所想的樂觀。

以新推出的Map為例。它只是一款基於iDevice上的app。使用者如果想在電腦上使用是不可能的。在去旅行時,我們或會在PC上先規劃好路程,記下POS,使旅途更方便。這在iOS上又辦不到。此外,我們有時看到網上有人以GMap分享遠足路徑。在GMap上,我們可以subscribe那條路徑當作已用,這在在iOS上也做不到。

Google的眼光實在超前,早在2005年便看到流動系統的重要性而收購Android。而最近最為有趣的創新便是Chrome OS。Chrome OS就是未來流動裝置的模式,手提裝置的重要性會被大幅度弱化,因為所有資料和服務都以雲為基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