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30日星期四

反自由行不要矯枉過正

大部份人都喜歡非黑即白,面對自由行問題亦如是。很多人對自由行的態度,由初期因帶起了旅遊業而十分受歡迎,到現時因為開始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衝擊本地文化而一面倒反對。由愛轉恨,期間只不過一兩年多的時間。不少人已開始要求政府停止擴大自由行的步伐了。

首先,要弄清楚的事實是,所謂自由行問題是大陸特有的產物,我們根本不可能控制。香港與很多國家均有免簽證的協議,外國旅客喜愛甚麼時候來,隔多久來一次,外國政府和香港政府才管不著。至於大陸同胞的自由行嘛,是國內特別限制國民而制定,「符合國情」的政策。如果大陸不是由共產黨控制,根本沒有自由行,13億人愛甚麼時候來便來。香港人在2000年前也大量到澳門旅遊,不知澳門人曾否想過禁制我們到訪呢?

現在的問題是,大陸遊客的確影嚮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衝擊着我們的文化。我覺得在不應該阻止大陸 (或來自任何地方) 的遊客來港的前提下,加強配套是順理成章的。不斷有報告說香港無論商場、商廈和酒店,甚至住屋和交通的供應都很緊張,價格也很高,無論為了大陸人,外國人和香港人都應該加快開發。我不知道香港人由甚麼時間開始討厭發展,也不嘗試適應來自其他地方的衝擊。如果大陸人已經湧到屯門市中心和新都城買奶粉,還不起新商場還等甚麼?如果小舖埋怨租金昂貴,不埋怨商業用地少,難道還去埋怨顧客太多?交通問題確實是棘手的,但也不是不能紓緩的,例如開發遠離現有民居和商業據點的旅遊點,疏導旅客流量。這可以參考澳門開發路氹的經驗,成功將很多旅客疏導至本來人煙較少的氹仔和路氹城。至於有關文化的衝擊,那是香港人氣節的問題。某部份香港黑心企業和香港政府先放棄了自己,這與遊客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有關對經濟的貢獻方面,退一步再說,旅遊是人權,不應該以「大陸遊客沒有經濟貢獻便不要來」的態度去思考。此外,雖然沒有實際數據支撐,自由行的確養活了一大堆較低收入和沒有技術的人士。有人會覺得這是以整體經濟為代價的,因為自由行令舖租和物價上升,持舖者才是最大得益者,一般人獲益不大。這某程度是對的,但這正如最低工資一樣,我們願意為一大群低收入人士的利益犧牲一點我們的利益 (通漲)。至於地產商嘛,在香港長久以來,持有資產者都是獲得利潤最大部份的人。自由行不能直接影響的的士牌也如是,的士牌天價但的士司機賺不了多少。我們不能單單因眼紅地主佔了盈利的大部份,便漠視的而且確有很多低收入人士受惠的事實,那怕對整體貢獻不大。那因而上升的物價怎樣?正如前段所說,靠增加供應 (即發展) 解決吧。

另一個誤區是將大陸闖關嬰兒 (我不喜歡用「雙非」這簡稱),炒樓和甚麼的,和自由行扯上關係。沒錯,不少大陸人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問題,港人反大陸化聲音強烈,大陸政府企圖用人海戰術統戰香港也是事實,但事情還是要逐件逐件看。大肚婆我們要阻止她們闖關,港人港地要推 (雖然我認為作用真的不大),甚麼司機醫生會計師資格互認和投資移民都可以再考慮,但沒必要反自由行。因為前著牽涉居民身份和權利的問題,而後者不會有。如果香港人連旅客都怕,實在太沒自信了。

至於很迫切的410萬人一簽多行的問題,香港能否承受呢?其實也不用太怕。如果是即日來回的遊客,對香港的負荷不會有太大影響。如果是過夜遊客,他們的數量是會受制於酒店房間的數目。沒有住宿,難度他們露宿不成?香港政府是可以透過土地用途來控制酒店的數量。現在香港酒店的價格已是世界各大城市中屬於偏貴的,供應也頗緊張,所以過夜客不可能一下子湧港。高昂的酒店價格 (這不影響民生吧) 已經開始令某部份大陸遊客 (以及其他遊客) 轉往東南亞其他地方,例如泰國。要不要起多些酒店,又或者發展新商場,就要視乎香港人的態度了。

2 則留言:

匿名 說...

看來你應該唔係住係北區的人先可以咁講。
如果你住係北區,交通已經唔夠,去九龍要搭港鐵,天天都逼死人已經唔係一日兩日的事,擴大自由行,你認為香港交通可以負荷到咩?如果有日架車壞咗,新界就坦緩知道麼?
甚麼叫矯枉過正?你敢自己去上水火車站逗留半個鐘才說吧!個度人多車(行李車)多,水貨客一袋兩袋,區內日用品又被炒高,我想問呢d人會叫做旅客?
再者,你話建多些商場,想問你係做旅客定香港人生意?若你認為香港產業得旅遊業,年青人出路剩係做sales,好似澳門發展賭場,年青人全去做荷官,這個是正常社會應有的發展麼?

Unknown 說...

的確,我不是住北區,但出入過上水站,當地亦出現了很多藥房。所以現時的確出現問題。那是因為上水為經火車進入香港最便捷的目的地,也因為現時上水的配套沒有根據自由行的數量而考慮。遲一些古洞北設站,蓮塘設口岸,上水也可撥地建商場,問題便可紓緩。

另外,是次放寬,自由行的城市沒增多,措施只是由一簽一行/二行放寬至多行,長途旅客不會增加。所以,最大壓力來自深圳的短途/水貨客,這方面人次增加也有限。政府剛在天水圍北設墟市,也可考慮在上水起,紓緩問題。

你說得對,或許以現時配套計的確暫時承受不了,這方面我知道。不過我寫這篇的目的主要在於面對自由行的態度,不應恨得這麼徹底。

專做旅客生意的商場世界各地也有,我可以說它們不是做香港人生意的,但有甚麼問題?香港社會火車頭的金融業也不是服務香港人的 (服待國際炒家),物流業也服務區內地方,不過香港人有份受惠。

澳門個個做荷官是因為荷官人工高,比其他職業高一大截。但香港從事旅遊、零售的人人工不見得高吧。香港人口夠多,特別是低技術人士多。旅遊業無論怎樣也跟發展其他行業並不抵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