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末世列車:話題十足卻欠火候

作為近期其中一套話題性十足的電影,《末世列車》贏盡了各方口碑。不少影評,尤其是早期的,都盛讚此片意味深長,舖排一氣呵成,是本年佳作云云。於是乎,優點我便不說了,正評珠玉在前無謂重覆。不是要反其道而行,但我覺得它作為一部電影,還有不少不足之處。沒有理由只因為此片涵蓋了大量可大書特書的話題,便忽略它的缺點吧?

下段開始含劇透,慎入。

過份不協調的尾卡

我明白導演希望突顯不同車卡之間的分別,窮人和富人的待遇差別有多麼的大。他做到了,但即使以cult片角度來觀看,它強調得太過著跡。尾卡的床,收藏品,吊繩等,拍出來像十八世紀多過像廿一世紀。要知道廿一世紀貧民窟是怎樣,看看印度和大陸的鄉鎮便知,但怎樣古怪也不會像這樣。即使只在尾卡,某一部份與另一部份之間也明顯地不調和,而這和列車的先進設定是相違背的。

其實不止是尾卡,不同人的衣服(Mason和斬手男像是活在21世紀嗎?),和不同車卡之間的分別也過份地強調了,就像用Instagram夾硬拉高相片的對比度一樣。

不論不類的南宮民秀,和其他韓國人

我不知道為甚麼要有南宮民秀和他的女兒約娜。雖然民秀的身份是所謂的安全專家,但鏡頭只影到他刷刷電線。好歹刷刷電線能直接解鎖車頭那卡才有意義吧。他女兒所擁有的預視能力或許更有可觀性。不過,最大的失敗之處是,他們兩人的性格和特徵,對推進劇情毫無幫助。一個上了毒癮的民秀,忽然說每年都留意到有溶雪,又忽然說要到第一車卡逃脫,但沒有巨龍卻又不願前進。她的女兒約娜,即使演技不錯,但仍掩蓋不了人物描寫的蒼白。譒譯那點子更是多此一舉吧,一個cut要用譒譯機,另一個cut就不用,但去到尾卡又有用,另人感覺兒戲之餘,就是覺得導演要推廣韓國文化吧。(利申:不喜泡菜。)

反抗的原因只是人心不足

不少影評都將列車的不同卡數,比喻成現實社會中的社會階層,反映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的醜惡一面云云。這樣的聯想很合理,但卻未必準確。封建社會的特徵除了不同的社會階級,階級之間不能逾越半步之外,很大部份還體現在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上。農奴世世代代為奴,耕種那塊地的大部份收成要上繳,還要無條件接受征兵和勞役等等。作為貴族和皇族的一群則是大食懶,不用做事,只憑天生的身份便能享盡榮華富貴。

反觀這架列車,前卡與後卡的關係並不完全是這樣。電影其中一個小敗筆是沒有交代一開始怎樣決定甚麼乘客入甚麼卡。可能漫畫作者和導演想省略這方面的問題。重點是,尾卡的人,雖然生活艱苦,卻是白吃白喝和白住。至少戲中沒有交代他們做甚麼工作,或有甚麼提示讓觀眾得知他們付出了甚麼。除了偶爾貢獻一兩個童男童女來換換零件(這個細節也是一個敗筆,甚麼高科技火車要小朋友換零件?還敢說是完美的引擎?),尾卡的人完全沒有被奴役,也沒有納稅。被徵用做服務的,有小提琴手和廚師,但他們都沒有被刻薄。我印像中他們好似是無條件擠進列車上的。他們最多也只是被職員當囚犯般數數人頭。人食人的慘況是自招的。甚至,Wilford一聲令下,將尾卡的人全部趕下車又如何?對前卡的人絲毫沒有影響,因為他們沒有生產力!(這就是發動革命控制人口設定的bug)這就好比越南難民。香港給了越南難民難民身份,起營地給他們居住。但越南難民此時要求不吃皇家飯,要香港身份證,要住公屋,要推翻英女皇。又或者拿綜援的人不滿每月區區數千元的資助,不要資產審查,要魚翅浪口,要住獨立屋。將之類比為封建社會大不準確了。即使是跟資本主義類比也不準確,因為沒有了當中剝削勞動成果的要素。

完整的階級除了上層和下層之外,還應該有最堪玩味的是中層人。究竟他們以比下層人高等而沾沾自喜,作權貴的幫兇;還是同情下層人,協助下層人推翻社會制度好呢?中世紀封建社會的結束,就是因為中產階級漸漸形成一股勢力,終結了皇族和教會的絕對權力。很可惜,戲中沒有中間人,只有二元的對立。走過尾卡,就是一系列的功能卡,然後就到糜爛的上等卡了。Mayson和一眾護衛,也都只是大臣的隨從,心中沒有作為中間人的爭扎,沒有變節的Laughing gor。為甚麼呢?因為尾卡人就是負累,就是難民,沒有人需要同情他們。作為聲稱借喻社會的電影,這方面我是十分失望的。

當然,我也沒有期望要有商討日,才要有愛與和平佔領中環,最後才出動氣油彈。不過沒有探討過革面的原因,沒有討價環價,直接革命,也不符合現今社會的主旋律呀!很暴力呀!曼德拉才剛過身!理論上,導演安排那段齋talking講及人吃人的慘痛歷史,也可以順道談談他們的祖先爭取過甚麼。沒有,甚麼都沒有,只有第一二三四次革命史。

沒有善用車卡的特殊設定,節奏推進失衡

以車卡作為故事設定可以是十分有趣的,就像打機一樣,每通過一關都有未知的難題。不是說戲中沒有利用不同車卡作分隔,例如別具特色的功能卡,隧道內打鬥的那一卡,開淫亂派對的那幾卡,以及利用火車通過隧道和某些路段時造成混亂等。但是,變化應該有更多。例如每卡可以都可以有不同的結構和機關,利用特別的機關去進行戰鬥來以弱勝強。又例如不同車卡之間可以有特殊的互動(例如控製了水卡,便會如何影響前卡等等,但戲中沒有好好利用),前進不了時也可以返回後卡再捲土重來。再例如鏡頭分兩邊,一邊是Curtis那邊如何準備,一邊是Mason那邊如何在享樂或刷槍。

沒有利用車卡,也不太緊要,但到電影中後段虎頭蛇尾卻頗為失敗。過了隧道內的大殺戮後,也不知是否為了省預算,「反抗軍」已剩下Curtis等小貓三四隻了。他們在最前那幾卡,簡直就是在參觀博物館一樣。要不是有學校那一卡在唱唱校歌,玩玩炸彈,我已忘記了他們是「革命部隊」了。導演既然將隧道那一場拍得這麼唯美,磨刀切魚也玩得這麼巧妙,觀眾自不然會對終極一戰有點期待吧。誰知隨後已沒有大戰,取而代之卻是齋talking和講故事。導演在控制節奏上實有進步空間。說這套戲拍得一氣呵成的,真不知道怎樣覺得它一氣呵成。那場齋Talking呀!看美國隊長泌出那幾滴眼淚呀!(利申:我當時是在看錶的。)然後在引擎卡爭火柴,前卡的人開完P像喪屍一般但不知為甚麼的那幾幕,實在全無緊張感,拍得相當兒戲。

整場革命描述得太蒼白

有關革命的過程,導演也著墨不多。他花了很多分鐘在描述排隊點人數,Mason這個打扮如18世紀法國人的大臣如何誇張地作出淺白的帽鞋演說,像等天啟一樣找回子彈然後解密,如何救回那韓國人南宮民秀和使用譒譯機(那譒譯機!偏偏戲中的其他亞洲或日本人是說英文的)。但是,對於如何策劃革命,革命要怎樣進行,希望達到甚麼結果呢,導演卻節省得很。革命之前,中堅份子好像只有Curtis,Gilliam和兩丁友,其他都是花生友,黑人肥婆也只是因為兒子被抓才要走上前去。革命的背景甚至要到打大佬之前,才由Curtis獨白十分鐘說出。坦白說,我在觀看期間感受不到革命那種熱血,純綷只有那種唯美的cult味。也正因為前段所說,他們在尾車的確只有受惠的份兒,革命的原因就像師奶因為頂唔順無綫而走上街頭一樣,而不是因為程序不公義和黑箱作業。

戲中也有一幕是那個無間道老者Gilliam問Curtis,革命成功後會怎樣。對,好問題,會怎樣呢?Curtis簡單答,他會殺死所有人,現後,便沒有然後了。作為一套希望表達深層意思,以及與結局呼應的電影,導演不應該停在哪裡。好歹也說一說追求平等,或是作為列車操控員他會有甚麼理想。好歹也是死傷枕藉的革命呀!然後再與最終結局相比,Curtis恍然發現理想與現實落差極大,思緒墮入五里迷霧之中,看見他驚惶失措地腦交戰的樣子,這樣才有意思嘛。現在呢,首先Curtis不知道為了甚麼發動革命,勝利後做甚麼也不知道,去到引擎卡應該會有那種茫然的反應嗎?不應該的,因為到達前卡前,問號已一直在他臉上了。我的腦裡,也出現了幾個問號。真夠兒戲。再加多一個感歎號。(!?)

啊,差點便忘記有個護衛,不顧一切的追殺Curtis他們。先是不惜一切用槍打爆火車的玻璃。密閉的車內環境是整套戲最大設定吧!把手伸出窗外七分鐘會殘廢的!他去到前卡還要濫殺無𦍬。前卡的人不是很高貴嗎?控制人口需要這樣嗎?還是想諷刺上等人也只是Wilford的負累?就像盲了心眼營營役役的香港人?但是,這群前卡的人的設定,也太浪費了吧,似乎學校卡的小孩比他們更強。也似乎,車卡中的所謂二元對立,也不是這麼對立吧。

不合格的伏綫

甚麼Gilliam和Willford是原來是同路人(!),甚麼發動戰爭是為了平衡人口壓力(!),這兩條扭橋各自有各自的小問題。

先談Gilliam和傳訊息的子彈字條。這套戲的伏線主要來自那粒我認為是多餘的字條。好歹Curtis也花了幾塊蛋白磚,跟小孩捉迷藏捉了很久才拿回來的。根據常識,在列車上哪來有天啟呢。所以字條自然是來自前卡的內鬼吧。隨後開戰,Curtis仍然收到子彈。這時不少觀眾已隱若估倒最後的結局,就是整個革命都是一個伏。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估倒,而我也不是以估結局為樂的人,但這伏線太過明顯兼無謂了,的確我在餐廳那一卡列車是已估倒結局的大概。也其實,即使沒有那粒子彈,Curtis還是可以根據Gilliam的提示找到南宮民秀的。退一萬步說,南宮民秀也頗為多餘。

另外有關於那平衡人口的動機。我首先想說,向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學習便可以了。控制生育不更實際嗎?但講故不駁故,不談控制生育。問題是前卡的人一樣會生育,只煽動尾卡的人革命,死尾卡的人,然後由無間道鼓動下在第尾四卡完成革命,能解決問題嗎?不能。前卡都會有人滿之患的。另外,關於前段提及過的,Wilford既然可以以這種手法處理人口問題,更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處決和趕走一大批人。再退一步說,劇情也談及Wilford垂垂老矣,想找接班人。但這又與之前的劇情大矛盾。究竟Wilford想革命在第尾四卡完結,還是想誘使Curtis去到最前一卡呢?守衛們為甚麼要憤力殺他們呢?Wilford強調列車是完美的,一切盡在控制之中,但似乎所有發展也都失控?

也有人將水族館的生態平衡和發動革命保持人口平衡相題並論。兩者的確很相似,都是為了殲滅某一特定族群至某一數量。但是,因和果就調轉了。水族館呢,目的是為了吃魚,但不可以吃太多,因為要保護魚類不可少過某一數量。人口呢,則不是為了要殺人而做的,而是因為令人口不能多於某一數量,所以才要殺點人。

此外,可能我十分喜歡廿二世紀殺人網絡。這兩條橋真的很像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甚麼Gilliam和字條就像祭司Oracle,而Curtis就是Neo。引擎房也很似Neo進入了造物主房時發生的事。當然,在廿二世紀殺人網絡裡,煽動人類叛亂是必要且有效的,反之末世列車的革命原因卻有點奇怪。


礙於時間所限,本文到此為止。我大致認同這套戲有很強列的特色,議題包羅萬有(環保算嗎?),視覺效果運用成熟,隧道一戰和學校車卡拍攝和編排巧妙,對比也做得很強烈。但我依然覺得這套戲的沙石真的很多,沙粒大到不能忽略。作為Cult片來說它合格,但作為寓意深遠的片,它卻不合格。話題雖包羅萬有,但卻蜻蜓點水。

我覺得不少人喜愛這套戲的原因是因為這套戲有很多地方讓他們各說各話自由發揮,但實際上作為一個完整的電影的話,它連貫性不足,節奏控制有問題,部份地方極不協調,玩cult功架明顯比其他片弱(比同是韓片的原罪犯和親切的金子等弱很多),低質素的犯駁也不少。劇中帶出的議題,也令我不停思考,但思考不是因為電影,而是因為所提及的議題本身,電影做不到放大議題的效果。我們總不能因為星爺的《長江七號》講一個窮家子弟,就認為電影探討了貧富懸殊吧。這套戲其實我也是給正評的 (我給74分),其實相當值得觀看,甚至我更為它寫了幾千字(笑,利用返工時間湊合寫的。)!但以鉅作看待則不必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