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星期五

2014年10月電影記錄

十月精彩的電影有不少。打頭陣的《黃金時代》代表香港出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是一齣藝術的精品,即使說故事的方式不是最好的選擇。《失蹤罪》是近期劇情片的佼佼者,每一方面都做得極具水準。《鼓動真我》故事雖然簡單,但拍得極具實感和扣人心弦。而暫時是今年最爛的《屍城》實在差得可以,故事和剪接都堪比去年《天機》的質素。



黃金時代
The Golden Era


打分:75分

人物傳記本身頗難拍。除了個別名人之外,其他人整世具戲劇性的時間大多佔少數。於是,有人會將主角的某段精彩軼事抽出來拍。這套戲的主角蕭紅本身不是很有名的人,而編導認為她最值得描寫的,是她顛沛流離和執著的整個人生,必須由生至死拍出來。因此,許鞍華採取了這個宏觀的角度,將製作規模和時間綫延長,希望將蕭紅一生的高低起伏捕捉下來。

看得出導演已盡了很大的努力。電影的特色是利用片中多名當代文人,不時客串旁述的角式,由第三者的角度補充蕭紅的生活。以這樣的方式拍人物傳記,感覺的確很自然,觀眾們就像在翻看一本栩栩如生的文學作品。

然而,三個小時說太長又可以,不足又可以。說太長是因為蕭紅的一生雖云高低起伏,但特別突出而又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始終不多。看到後來,或許會發覺情節有點拖沓,而導演的想法又似乎是想將所有事件一視同仁地拍出來,結果,出來的效果較為抽離,沒有高潮位,也易使人沒有追看的意慾。如果適當地濃縮會好很多。說不足,是因為許鞍華其實仍將很多故事背景忽略掉,例如蕭紅和蕭軍及端木的關係、她的文學成就、當時的文學風氣和國共日三者之間的關係。對於蕭紅的內心和感情世界描寫也相當有限。導演花太多筆墨在重現不同的事件和事情的細節,雖云希望還原蕭紅的一生,但連她心中的跌宕起伏,何時清醒,何時瘋狂也拍不出來。即使題旨「黃金時代」,也只是憑她一首作品點出來。說到「黃金時代」,可以代表蕭紅能自由地寫作,或指人才輩出的文壇;但不論對蕭紅的文學作品,抑或對不同文人的描述,也屬走馬看花。這就是要拍攝一生的傳記需要接受的重大缺憾。

如果能接受浮光掠影的人和物事,多如牛毛的作家們如韓劇中的小角式,以及缺乏戲劇感的話,這套戲的文學氣息和拍攝都是極具水準的。雖然缺乏內心戲,許導演對捕捉感情細膩的鏡頭做得很到家,每個佈局都恰如其份。演員的演出也很出色,其中女主角湯唯表現沒有能挑剔的地方。場景和畫面製作認真,都拍得很美。幾幕如哈爾濱大水浸和在某山區都很有實感。

我對這套戲的評價還是相當正面的,尤其在開始多看戲後,漸能接受起伏較小和敘述式的故事。看這套戲時的確較抽離,較難集中,過多的地點和角色更令人感到頭痛。然而學會欣賞當中雕琢過的場景和對白,看著可愛的湯唯,仍然會喜歡這套較為另類的藝術品的。

失蹤罪
Gone Girl


打分:90分

這是一套各方面都非常精彩的懸疑劇情片。劇情除了一開始較為平淡之外,稍作舖陳後便高速推進。前半部主要描述男主角Nick(賓艾佛力飾)的老婆Amy(露莎蒙碧姬飾)不見了,警探追查後發覺事有蹺蹊,再加上各個不同方面在推波助瀾,Nick的不正常表現,以及在倒敘中描寫由Amy寫的日記,引導觀眾以為Nick就是殺妻的兇手。正當觀眾以為電影是偵探片時,話鋒一轉,受害人Amy就出現了。隨後發現Amy原來是一個有神經問題的女人。她和Nick於電影後半在不同地方繼續角力。結局就更加出人意表。

若說本片的劇本,敘事手法和節奏控制很出色,那在營造氣氛方面就更加厲害。導演大衛芬查在推進氣氛方面,效果比前作《社交網絡》更佳。每隔一段短時間,事情就會向新的方向,或有出人意表的發展。倒敘手法運用得相當合宜, 將甜蜜的戀愛和陌生的婚姻生活互相簡隔,也誘導了觀眾的思想方向。畫面帶點浪漫的恐怖,加上女主角露莎蒙碧姬十分精彩的演出,那種時而冷艷高傲、時而笑靨如花、時而真情流露,但下一秒又帶上假面具,實在冰冷和誘惑得令人窒息。電影的音樂,精選的用詞(兩位主角都是作家)和冷色調,加上心寒的陰謀和不知廉恥的計算,都教人不寒而悚。比較特別之處是本片在中段已經將前半的伏線和盤托出,當觀眾仍未走出感嘆之時(其實又應隱約估到是Amy自導自演吧),更令人詫異的劇情原來還在後頭,有別於慣常只會在電影尾段的低成本扭橋。

演員方面, 賓艾佛力的演出一向較為乏力。今次飾演一個傻呼呼的丈夫,演出也還可以的,不過沒有魅力就是。亮點是在飾演妻子Amy的露莎蒙碧姬。她的氣質很適合這套電影,集靈氣和恐怖於一身,電影前半和後半若判兩人,挑動觀眾心內的寒意,表現相當出彩。

雖然本片是懸疑主導,但仍涉獵不少話題,每個都可以獨立成篇,在這裡就不詳述了。特別想提一下婚姻隨了浪漫的想像和現實的生活外,還有維持現狀的壓力和對對方控制的博奕。結局正好點出了在婚姻的幌子下,各人都有各人的盤算。「合法婚姻」是連同性戀者也很憧憬和重視的制度,但實際真的這麼重要嗎?這正正反映出社會一方面對婚姻這約束的重視,但另一方面對婚姻的內容,即配偶本身,沒有同等的重視。

離開他以後
The Disappearance of Eleanor Rigby: Her


打分:40分
 (《她消失以後》和《離開他以後》合計:50分)

《她消失以後》和《離開他以後》兩套戲都看完了,結論是,我依然看不懂這套戲好評如潮的原因。看《離開他以後》之時,由於在看《她消失以後》時已有了一些背景資料,對劇情不再糢糊不清。不過依然地,對於Eleanor心情還是一竅不通。由於兩套電影都對喪子和之後六個月左右的事情刻意略去不談,觀眾不能觸摸女角Eleanor的心理。當然,在自行整理劇情之後,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些結論(例如不懂再面對丈夫,想逃避又故作堅強,搞不清楚是重新出發還是繼續逃避,有很矛盾的心理)。然而,拍出來就是一段段意義不大的劇情,和偶爾兩句有啄磨過,但依然沒有深意的對白。由於這套電影和片中女主角一樣漫無目的,整體觀感比《她消失以後》還要差,悶場極多。若說這套戲實感很強,那我不如看紀錄片?

兩套合起來計,才能看到一點特別之處。有一些兩套戲都有描述的相同場景,處理手法是不同的。而且,兩套電影透過男女主角不同視角去拍,的確能展視出不同的視野。然而,這未能令電影的質素提升太多。一起重疊的內容也太過少,《離開他以後》大部份內容圍繞她的校園生活和逃避,《她消失以後》就圍繞他的失敗事業和人生,能夠體驗兩套戲一體兩面的化學作用的片段並不多。

詭娃安娜貝爾
Annabelle


打分:58分

作為近年鬼片佳作《詭屋驚凶實錄》的番外篇,本電影的主角是前者片尾出現的恐怖娃娃Annabelle。片中介紹Annabelle的由來,和Annabelle的第一件靈邪故事。故事方面,一如一般慳水慳力的處理,由女主角和一個BB擔大旗,佈景也集中在一間屋內。劇情遠不及《詭屋驚凶實錄》紮實,沒有抽絲剝繭的偵查,也沒有引人遐想的背景。而Annabelle也沒有聲名般厲害和恐怖。嚇人手法也大體延續《詭屋驚凶實錄》的方法。由於本人對鬼片半免疫,這套戲基本上嚇不到小弟,只能說某幾幕的氣氛的確是可以的,但整體上嚇人場面不足,也做不到令人心寒之感。

辯父律師
The Judge


打分:70分

單看片名以為這是一套法庭片,但原來這是一套如《百萬獎金夢》的父子情電影。父親Joseph(羅拔杜華飾)和二子Hank(小羅拔唐尼飾)由於小時候的一些過節而反目成仇。父親做了42年法官,行事古板正直,著重名聲。Hank私生活不檢點,是一個認錢不認人,但技術高超的大律師。由於父親牽涉入一單意外,Hank被迫要為父親辯護,又因為父親的固執令他的辯護工作束手束腳。在調查過程之中,逐漸揭開了這家人的過往的關係,也解決了Joseph和Hank之間的心結。

電影入戲較慢,由其是初至中段有一些悶場,而主線劇情也不算新鮮。然而,劇情尚能巧妙地利用父親的尊嚴和局部失憶,為案件帶來一些懸念,亦為講述父子情這部份帶來幾波的酵素。最後的一場法庭戲,更一次過解開了案件的謎團、父子間反目成仇的成因,以及所有人的心結,甚至連檢控官也為之動容,為電影帶來高潮和感人位。至於兩仔爺在不同場合的爭執,以及個別的法庭戲,拍得有張力,也令角色描述得更為全面。可以說,雖然節奏掌控得不算好,有點拖拉,但佈局上,導演將案件和父子關係兩條線混合得相當自然,十分立體。

另外為電影加分的,當然是兩位羅拔。老的飾演一個固執,內心正直,著重名聲多過個人利益的人,該內歛時內歛,要固板時很戇直,爭執時爆發得很有火,收放自如。飾演兒子的羅拔則扮了數次福爾摩斯和鋼鐵奇俠,感覺上他還是很鋼鐵奇俠,說話急速而有型,處理寸人或爭執場面時當然沒有問題。但在演譯一些內心戲時,他仍交出水準以上的功課,是一個很令人討喜的角色。

鼓動真我
Whiplash


打分:86分

單看片名,以為是這幾個月來yet another音樂勵志電影。誰不知它只是以打鼓作引旨,實際上是描寫一對虐待人和受虐者之間角力的故事。電影基本上只有兩個角色:學生Andrew和教練Fletcher。Andrew自小對爵士樂的樂鼓很有興趣,其後考入了頂尖音樂學府,更受到頂級爵士樂團Fletcher的賞識。起初Andrew因為入到Fletcher的樂團還沾沾自喜,但他卻不知道Fletcher是一個能把人迫癲的教練。即使Andrew日以繼夜夜以繼日再日以繼夜地練鼓,喜怒無常的Fletcher仍然不滿意。他兩個就陷入了互相角力的旋渦之中...

劇情方面,主線簡單,沒有劇情片的伏線,但刻劃角色的心路歷程做得異常精彩。電影沒有二元地將角色簡單歸類,值得一讚。Andrew來自平凡的家庭,起初不夠信心,到後來入到Fletcher的樂隊,甚至成為首席鼓手,變得信心滿滿。為了到達教練要求,不斷檢討自已,甚至與家人反目,與女友分手,練得雙手血淋淋,去得很盡。愛的反面就是恨,在一次失敗之後,他認為問題不在於自已,而是Fletcher,而他這時更已幾近崩潰。另一邊廂,我們也不知道Fletcher喜怒無常的原因,究竟他是魔鬼面孔天使內心,還是成長中必要的魔鬼?兩者亦敵亦友的攻防是本電影最精彩之處,並在最後約十五分鐘的一次表演中推至最高峰。觀眾本來沒有預期甚麼,沒有看錶的我還以為即將完場。然而一句「評論家會記住你的錯」和接著的「你以為我不知道是誰做的嗎?」又帶來大逆轉,將觀眾心情又再度拖至谷底。最後的一幕,劇情沒有簡單重複。Andrew再次回到台上,那裡只有瘋狂鼓聲,和你來我住的眼神,但就是簡簡單單的兩個畫面,已經無比扣人心弦,好比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中,黃藥師和歐陽鋒在桃花島的琴箏隔空對戰。到最後,Andrew是否成為了下一個鼓神已經不重要,他已經用自已的方法征服了曾經把自已迫到瘋狂邊緣的魔鬼。喜愛作故事的觀眾,還可以將Fletcher想像成Andrew的心魔呢!

本片營造的暗黑和緊張的氣氛都十分強烈,極具壓迫感和沉重的感覺。就在Fletcher把Andrew推至極限之時,導演也將觀眾的心跳速度推至極限,隨著Whiplash一曲的清脆鼓聲同起同落。

飾演Andrew的米爾斯泰勒先戇直,後著火的的表現,做得恰到好處。尤其是他邊打鼓,邊著魔的演出,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至於飾演魔鬼教官的J.K.西蒙斯的演出則更為出彩。他躁狂時候的凌厲眼神,十分強而有力的肢體語言,極具節奏感的對白,完全著了魔的演出,折服了所有觀眾。即使是在酒吧偶遇Andrew平淡的一幕,他堅定但不慍不火的演出也入木三分,令人感到絲絲寒氣。簡單四個字,無懈可擊!

這套戲在探討兩師徒的內心,壓迫的氣氛,扣人心弦的爵士樂和樂鼓,瘋狂的肢體動作,以及兩位主角上乘的演出,都做得極為出色。它應該會成為同類電影的經典作品之一。它令我想起去年在差不多時間上畫的《引力邊緣》。

未來叛變
The Giver


打分:40分

近來有很多反烏托邦小說改篇成電影,緊接《移動迷宮》之後,又有這一套。只有短短九十分鐘的片長,還要是一集過(相對於其他同類電影至少分三集),實在不足以將故事完整交代。故事中的烏托邦世界較為簡單,內容上沒有深刻地探討這個社會制度。它的特點是當權者為了建立長久和平,消餌了所有人性和人與人間不同之處,希望做到沒有競爭。而後續發展則主要談及沒有了不同的人性,只追求大同,是否一件好事。

電影前60分鐘只是在描述那個大同世界,和男主角在發現了人性之後,有甚麼的感受。這部份拍得太過長。雖然選取的記錄片頗精美,但越看下去越感到重覆,而且節奏太慢。之後30分鐘則描述男主角決意推倒這個大同的世界。這部份轉折來得太過隨意,也太過簡單。到後來的追逐戲,也拍得出奇地拖沓......基本上整套戲也十分慢,而且沒趣。

不過有點意外的效果就是,因為電影進展慢,反而讓觀眾有時間在悶場中思考一下戲中的世界觀。這也是一點得着。

故事沒有特別,甚至粗疏犯駁;電影節奏慢,編排嚴重失衡和失焦,令這部電影未能帶出背後的意思。撇開電影不談,這個烏托邦世界雖然簡單,建構上非常不完整,但也有其值得思考之處。

屍城
Zombie Fight Club


打分:20分

我入場前預期不到這個結果。

由第一幕開始,可能由於預算問題,那些假得有點過份的CG已令人有不安的感覺。隨後,劇情在台灣某唐樓內發生。聽著那些人半鹹淡地講Fuck比西片還要多時,著實感到濃濃膠味。之後,喪屍出現,發生大量啼笑皆非的情節,故事陷入膠著,時空錯亂,一塌糊塗。處理喪屍片,一是以藝術的方法處理,一是營造恐怖氣氛。這一套兩樣也沒有,一味打着臘像黃光,整套戲的顏色都怪怪的。喪屍不但不嚇人,在某些時間行走起來時甚至令人覺得搞笑,食人畫面很卡通化,比同是港產的《維多利亞一號》要差很多。更搞笑的劇情在約60分鐘更加失控,唐樓內的阿伯在隔壁單位居然泊了一部車,還有一套Iron Man裝甲!

渡過60分鐘硬膠情節,便來到更硬膠的下半部。下半部,電影由喪屍追逐變成了人對喪屍的競技。這部份論情節更令人不明所以,某上半部的人類角色居然成為喪屍的頭頭,而打也打得非常無看頭。還有SM女王打扮的謎女郎不知在做甚麼的。這部份真的很悶,加上畫面沒有變過色調,看得人昏昏慾睡。

無厘頭的劇情,不恐怖的氣氛,令人失笑的特技,九唔搭八的粗口,離奇的時空錯亂和剪接,都令這套戲成為逼近或超越去年《天機:富春山居圖》的奇作,而娛樂性(恥笑性)還沒有這麼好。還有的這20分是給拍喪屍片的勇氣的。部份喪屍的化妝亦尚算不錯,挽回了一點分數。

我要做差人
Let's Be Cops


打分:56分

一套荷李活式瘋狂爆谷喜劇,故事也去得算瘋狂,玩得過癮。笑料方面,很多都可以令人開懷大笑,算是不錯的。演員表現方面基本上合格,但沒有過人之處。這套戲是屬於有時間可以一看的類型。

殺神John Wick
John Wick


打分:63分

聲稱單人匹馬,遇神殺神,遇佛殺佛,還要是專門殺魔鬼的殺人魔鬼,這位由奇洛李維斯主演的John Wick好像很巴閉。不過實戰埋牙肉搏比較少,主要都是用槍的,而且不靠朋友的話,這位「殺神」已死了很多次。既沒有特別技倆,也沒有精妙部署,實在令人對這位殺神非常失望。

想看奇洛李維斯的動作的,這套實在談不上精彩。然而,電影的視覺效果和音樂做得不錯,好像在打一隻很輕鬆的電腦遊戲一樣刺激。場景設計,有點cult味的江湖規矩和笑話令人感到有趣。與同類電影比較,救參系列的實感和故事性做得較好;上個月的《叛諜裁判》則動作設計較佳,但其他則太賣弄和太作假;這套戲就靠整體的電子風格致勝。(甚麼叫電子電影?很有電子音樂風格的電影是也。)哪一套較好看,真的很看個人口味。不過,無論如何,IMDB的8.2分一定是標高了很多。

沒有留言: